假期的歡樂像按下了快進鍵,眨眼就到尾聲——馬上要從“晚睡晚起、自在享樂”的假期模式,切換回“朝九晚五、專注投入”的工作節奏,不少人瞬間覺得身體和心理都在“鬧小脾氣”,連“收心”都成了難題……
什么是節后綜合征?
節后綜合征(Post-holidaySyndrome)并非醫學診斷疾病,而是人們在長假后因生活節奏突變、社會角色轉換,出現的生理與心理失衡狀態。它不僅會讓人“提不起勁”,還會拖慢收心歸位的節奏,通常在節后2至7天自行緩解,但期間會持續影響工作效率與情緒。
常見表現自查表(看看你中了幾條?)
生理癥狀:失眠/嗜睡、腸胃不適、肩頸酸痛、頭暈乏力、食欲減退或暴飲暴食(身體先“拒絕”收心)
心理癥狀:焦慮煩躁、空虛感、注意力渙散、決策困難、自我懷疑(總覺得“不想上班=失敗”?越糾結越難收心)
行為癥狀:拖延癥爆發、刷手機成癮、回避社交、抗拒打開工作郵件(越拖越怕面對)、頻繁翻看假期照片嘆氣(沉浸過去難回歸)
為什么我們會“越休息越累”,收心這么難?
生物鐘VS社會鐘:假期熬夜刷劇、跨時區旅行,把晝夜節律徹底打亂;上班日強制早起,不僅要償還“睡眠負債”,身體還沒適應就被拉進工作節奏,收心自然成了“第一道坎”。
多巴胺戒斷:假期里,游戲、聚會、旅行帶來高頻娛樂刺激,大腦習慣了“高獎勵”;返工后刺激突然消失,獎勵系統陷入“饑荒狀態”,對“需要專注的工作”提不起興趣,收心變得沒動力。
角色認知失調:從“無拘無束的自由人”切換到“需履職盡責的打工人”,潛意識里抗拒規則約束,產生心理阻抗——越抵觸,越難進入工作狀態,收心節奏也跟著慢下來。
別慌!
這份「收心歸位攻略」,幫你快速擺脫emo
當上述癥狀找上門,不用焦慮,試試這些方法,針對性調節睡眠和心情,讓收心更高效~
一、節后睡眠“重啟”:給身體打基礎,收心更有力
睡眠穩了,精神才足,面對工作也更有底氣,這是收心的“第一步”。
規律作息,錨定收心節奏:假期熬的夜、賴的床,得慢慢調回來。制定和工作日匹配的作息表(比如固定23點前睡、7點起),白天適當運動(別睡前劇烈動),逐步恢復假前作息——讓身體先適應“收心模式”,后續進入工作狀態更輕松。
睡前放松,幫大腦“換擋”:睡前別想工作瑣事,試試冥想、聽輕音樂,或用薰衣草、洋甘菊香薰精油舒緩神經,幫大腦從“假期興奮”切換到“休息模式”;午飯后可以左側臥位睡半小時(助消化,不影響晚上睡眠),夜間以右側臥位為主(放松肌肉、不壓心臟),睡得香,第二天收心才有力氣。
打造好環境,減少“干擾項”:臥室是睡眠的“關鍵場”,拉上遮光窗簾隔絕外界光線,換上柔軟床品,溫度調至適宜(夏季24-26℃、冬季20-22℃);最重要的是,睡前把手機、平板移出臥室——屏幕藍光會抑制褪黑素,越刷越精神,怎么能為收心養足精神?
飲食避刺激,給腸胃“減負”:別喝太多咖啡、濃茶,少吃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晚餐別過飽;可以適當吃點牛奶、紅棗、核桃等助眠食物,腸胃舒服了,睡眠更穩,收心也少了“身體負擔”。
二、情緒調節:給心理松綁,收心不emo
心態順了,抵觸感少了,才能主動擁抱工作,收心也會更順暢。
積極暗示,少點“返工焦慮”:多給自己正向打氣:“假期已經圓滿結束啦,現在帶著輕松的心情投入工作,說不定能解鎖新任務、新收獲!”——別總糾結“不想上班”,正向暗示能幫我們快速接受“從假期到工作”的切換,減少抵觸感。
保持社交,排解孤單感:假期和親友聚過了,節后也別斷了聯系。和同事聊聊假期趣事,和朋友吐槽下“返工小煩惱”,或參加社區小活動——分享感受、聽聽別人的收心小技巧,不僅能趕走emo,還能幫我們快速融入“工作社交圈”,收心不孤單。
運動減壓,激活好狀態:不想上班時,別窩在沙發刷手機,試試慢跑、瑜伽、游泳——運動能釋放壓力,轉移“不想工作”的注意力,還能提高抗emo能力。身體動起來了,心理的“懶散勁”也會散,收心更有動力。
培養愛好,找份“小期待”:工作之余搞點小愛好,比如讀一本輕松的書、畫一幅畫、學一首新歌——這些小樂趣能豐富生活,幫我們在“工作模式”里找到平衡,避免因過度關注“不想上班”而難收心。
調整節奏,不貪“一口吃成胖子”:接受“假期剛結束,狀態需要慢慢找”的現實,別一返工就給自己排滿任務。先從簡單的工作入手,逐步增加強度,學會“忙里偷閑”——比如工作1小時,起身喝杯水、遠眺5分鐘,勞逸結合,收心才不會累。
最后想說
假期落幕不是“emo的開始”
而是“滿血回歸”的信號
通過規律作息幫身體適應
用積極調節讓心情放松
靠適度運動激活狀態
就能快速收心歸位
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節奏
別忘了多給自己點耐心,保持樂觀——既能高效投入工作,也能享受當下的每一刻,這才是節后最好的狀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