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的發展史,是一部灘涂匡圍、墾荒開發的奮斗史。然而,多年的土地開發利用,導致自然濕地面積大量減少、沿海灘涂生物多樣性銳減,進而削弱了海岸帶抵御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能力。鹽農海昌農業充分履行主體職能,堅持以“退漁還濕、長效監管、科學修復”為核心,打響了一場灘涂濕地保衛戰。
退漁還濕?還灘涂自然本色
打破“向海要地”的短視發展模式,在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內組織實施“退漁還濕”專項行動。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先后與193戶養殖戶解除池塘承包合同,累計退漁還濕10.86萬畝。拆除養殖塘口圍堰及電力配套設施,恢復灘涂的自然水文連通性,使得潮汐通道重新貫通。
智慧巡查?織密濕地保護網
通過構建“天、地、人”三位一體巡查監管體系,引進現代設備與技術,對退漁還濕區域實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有效監管。投入資金33.66萬元維修并新建值班值守用房220㎡,實現了24小時全封閉式管理;建成高清攝像遠程監控云平臺,購置無人機、望遠鏡,采用遠程監控與現場巡查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能夠發現并及時干預私自恢復養殖、違規捕撈等行為。
生態修復?工程重塑濕地生命力
監管體系為灘涂修復筑起了防護網,而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則為濕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鹽農海昌農業與保護區合作實施斗龍港河口濕地丹頂鶴棲息地重建項目,修復灘涂濕地面積5750畝。通過改造進出水口、建設涵閘與溢流壩、推平塘埂、營造碟形湖泊與淺水區等措施,重建灘涂濕地開闊水面、鹽蒿灘和蘆葦叢等多樣化生態環境,增強水體交換與食物資源供給,構建多級生態島鏈,為不同習性的水鳥提供覓食、棲息、繁殖的完整生態環境。項目還引入高清監控與通量塔設備,實時監測濕地碳排放與生態變化,實現灘涂濕地的科學修復與長效管護。
下一步,鹽農海昌農業將積極踐行“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加強灘涂濕地的巡查管護工作,組織并實施好各項生態修復項目,懷揣以敬畏之心,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色家園”。
上一篇:> > 沒有了
下一篇:> > “百怡泉”亮相2025全球濱海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