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強世功 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歷史觀是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觀正確與否,關系人心聚散、國家興亡和民族盛衰。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2024年,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進一步指出,要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科學回答了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向哪里去的重大問題,是我國各族人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形成發展歷史的科學指引,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
一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民族歷史過程論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深度結合,闡明了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科學內涵:“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這里的“我們”指中華民族,“各民族”指歷史上中華大地的各類民族群體及今天的56個民族;“我們”是“一”,“各民族”是“多”。“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體現了處理“一與多關系”的中華智慧,彰顯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揭示了各族人民共塑中華的“共建共享”邏輯。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總書記進一步將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科學內涵表述為“五個共同”,即:“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五個共同”遵循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充分闡明中華民族發展史是自然凝聚與政治形塑有機統一的過程,也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強化的過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客觀存在的民族實體,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共同體,絕非“想象的共同體”或“空殼子”。
一部中國史,就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維護“大一統”的歷史。從2019年的“四個共同”到2024年的“五個共同”,增加了“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重要論斷。這無疑是對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深刻內涵的系統完善和重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數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不斷發展壯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對大一統理念的推崇和實踐。大一統夯實了中華民族作為超大規模民族共同體的制度與文化基礎,塑造了中華民族和諧相處之道與中華文化認同之道,奠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確保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文明以國家形態延綿幾千年從不中斷。悠久深厚的大一統傳統,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大一統不單只有漢人的創建,還包括各族人民的共同尊奉。如西戎秦人與南蠻楚人創建了秦漢大一統;“五胡”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主動融入中華,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蒙古人創建的元朝為大一統創建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如行省制、土司制、宣政院等。即便是在政權并立時期,各民族總體上也體現出內聚趨向。羅馬之后再無羅馬,但中國之后仍有中國。1840年以后,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至暗時刻,中華兒女仍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大一統信念,始終堅守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底線,在救亡圖存、共御外侮的英勇斗爭中,實現了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建黨先驅李大釗強調各民族在中國漫長歷史中早已“畛域不分、血統全泯”,“五族之文化已漸趨于一致”。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強調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繼承并發揚大一統政治傳統,領導各族人民建立了單一制下統一的多民族現代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沒有搞聯邦制、邦聯制,確立了單一制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順應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本質特征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國家內部各民族的平等團結,開辟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新紀元。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極大增強,黨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二
提出和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目的是充分彰顯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共同性與不可分割性,豐富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政治、歷史和文明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要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兩者都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必然促成“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必須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和保障歷史正確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規律、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理解,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正確的前進方向。這一正確的前進方向就是“各民族只有不斷團結融合、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正確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前提,通過彰顯歷史中的“共同性”而裨益現實中的“共同體”,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鑄牢中國心、中華魂,激勵我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斗。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體現了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主動精神,是歷史傳統、價值體系和制度文化的集中體現,而歷史觀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離不開正確的歷史觀的指導。在中國,歷史撰述及歷史觀自古具有濃厚的政治性,文以載道、史以傳經是中國人的心靈習性與文化基因。中國人不僅看重“史實”,還看重作為歷史哲學的“史義”或“史觀”。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也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題中應有之義。歷史和實踐證明,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促進各民族群眾從歷史維度深刻理解“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增強基于歷史自覺基礎上的文化認同,有助于鞏固文化主體性。正是基于此,中國共產黨才能擁有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才能具備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才能保持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近年來,中央民族大學深入開展“知行中華”鑄魂育人工程,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圖為2024年8月,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知行中華”鑄魂育人工程大國邊疆實踐團師生在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開展調研。莫爾寺遺址由中央民族大學考古隊參與發掘,實證了新疆多元宗教并存和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央民族大學供圖
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要看能不能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本身便構成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標識性概念,也為中國自主的民族學、歷史學、政治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等知識體系構建創設了重要前提條件。總書記指出:“西方很多人習慣于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中華民族有自身獨特的歷史,解析中華民族的歷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論。”要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必須深刻理解中華文明史;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史,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客觀事實和必然邏輯,清晰闡明了中華民族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獨特發展路徑。這種建立在把握歷史規律之上的科學認知和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不斷拓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關鍵也是“兩個結合”。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傳統歷史觀的結合,闡明了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邏輯。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理解中華民族發展史,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與事件,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其是非曲直,避免以今非古、以偏概全;必須自覺運用好“兩個結合”這一“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以中華文明特性和中華文化認同為基礎,以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為根本,以交往交流交融和社會互嵌為聯結,堅持守正創新的基本方法,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
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積極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中華民族歷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和宣傳闡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要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必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要“以馬為魂”、“以中為根”、“以西為鏡”、以“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根本方法,研究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歷史底蘊、文明內涵和獨特優勢,著力解決我國民族學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系所左右的問題,對西方民族學理論開展“起底式的反思”,積極建構中國特色民族學自主知識體系,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交叉學科的建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四梁八柱”轉化為教材,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以學術講政治、以歷史釋原理,建構中華民族歷史新敘事,系統性講好“多元與一體”故事、“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故事、“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故事、“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等。
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需要進一步辨析和批駁各種錯誤史觀。中國近現代史上,曾有諸多著名學者再三強調“史權”即歷史話語權之于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龔自珍提出“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熊十力認為:“凡一國之歷史,其對于民族思想之指示與民族力量之啟發,恒于不知不覺之間,隱操大柄。”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必須旗幟鮮明、有理有據地反對與批駁形形色色錯誤的民族歷史觀。如虛無主義民族史觀,謊稱中華民族只是“現代的發明”和“想象的共同體”,罔顧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作為民族實體的事實;如大漢族主義及地方民族主義歷史觀,將本民族視為或直接等同于或根本外在于中華民族,犯了片面、割裂看待中華民族歷史的錯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諸多來自域外、披著所謂“純學術”外衣的錯誤乃至反動民族史觀,無一例外試圖將中國說“小”、將中華民族發展史說“短”,挑唆漢族與少數民族對立,解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統一多民族國家觀,為分離主義提供理論依據。只有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才能從根本上戳穿錯誤史觀的謊言,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提供有力思想保障。
千百年來,大一統作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劃下了分裂不可為、統一不可違的民族大義和政治底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必然要求,而以“五個共同”為科學內涵的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支撐。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為指導,學好用好中華民族發展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以中華民族大團結聚力促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上一篇:> > 沒有了
下一篇:> > 未染綠茵塵土,用責任筑起賽場最堅實的 “后防線”